高层次人才

首页 师资队伍 >> 高层次人才 >> 正文

高层次人才

2021年03月15日   作者:   摄影:   审核:    点击:

李玉龙 教授,男,1961年6月生,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1982年,考取该系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以双边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身份,赴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糸学习。1989年年底回国。1991年在西北工业大获得飞行器设计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6年7月,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习,年底转到约翰霍布金森大学,先后任博士后,副研究科学家,专职研究副教授等。2000年回国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目前担任民航学院院长。

 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和陕西省“三五人才”,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兼鸟撞分会主任委员,适航分会委员。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和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担任《力学进展》杂志副主编,《J. Dynamic Behavior of Materials》 、 《Int.J. Impact Engineering》 《Acta Mechanica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航空学报》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抗离散源撞击设计和抗坠毁设计的分析与试验验证,极端环境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及其测试方法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重点项目,“863” ,“973”子项目、国防基础预研等20余项。出版专著4本,获美国、法国、日本专利共4项,中国专利2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检索200余篇,被EI检索137篇。先后指导了博士后10余名,博士研究生57名,硕士研究生68名。



王光秋 教授,男,1954年9月出生,博士。北航和上海交大兼职教授,中国商飞技术顾问。

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固体力学系;1983年教育部公派出国,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于1986年和1991年分别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和航空工程博士学位,1991年在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应用数学系做博士后。

1992年加入德国宝马-罗罗航空发动机公司, 曾任主任设计工程师、整机振动分析与测试组组长、波音和中国项目经理、罗罗德国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和总经理、罗罗集团中国业务开发总监、罗罗中国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2011年被中组部和国资委全球公开招聘央企高管所录取,任中国商飞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主管中心科研工作, 兼任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还曾任中国商飞总师助理、宽体客机项目副总经理、科技委委员、宽体客机动力IPT团队队长、商飞-波音节能减排中心负责人等职务。

目前主要从事新构型飞行器总体方案设计、飞发一体化系统设计/集成/验证、航空发动机整机结构强度和振动分析/测试、航空发动机新产品方案和部件技术开发等领域工作。近年来曾主持多项国家和商飞科研项目,总经费达3亿多元;出版专著4本,获得国家专利5项,发表论文40余篇。

王光秋博士在母语汉语之外,全面掌握英语、德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张超 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8和2010年分别获得武汉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美国阿克伦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先后在美国北卡夏洛特大学和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9月起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2021年1月至今任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副院长。

 张超教授主要从事航空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损伤行为、冲击动力学行为、多尺度多场耦合仿真方法、新能源材料的结构完整性等研究。在编织复合材料的多尺度破坏行为与模拟研究、航空材料及其结构的冲击动力学行为、新能源材料的结构完整性和多场耦合仿真模拟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0余篇,累计引用1300余次(Google Scholar),H因子=21。所发表期刊包括Compos Sci Technol、J Power Source、I J Eng Sci等领域内的高影响力期刊,参编专著3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20余项。

 2016年获世界计算力学大会旅行奖(Travel Award),2017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和陕西省青年百人,2018年获爆炸力学优秀青年学者。担任Acta MechanicaSinica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和航空学报青年编委、航空学报大飞机专刊执行编委、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客座编辑、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国复合材料学会分析与测试委员会委员、SAE汽车安全技术委员会委员、意大利高等教育科研部和荷兰研究理事会评审专家等学术兼职。担任国内外学术会议分会主席20余次、发表分会特邀报告20余次。



刘贞报 教授,男,山东菏泽人,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校翱翔青年学者,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航宇电子分会)高级会员。2001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年获得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称号,2004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同年获得国防科工委优秀毕业生称号。2009年博士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系统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校优秀毕业生称号。2012至2015年任民航工程系书记,2015至2019年任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2019年至今担任校学位会控制分会委员。

 刘贞报教授主要从事飞机飞行控制技术、智能无人机技术、飞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等研究工作,自研飞行控制器系统、智能识别与飞行系统、健康监控系统等成果转让产业化,深度参研我国主要军机型号和民机C919、ARJ21的飞机飞行控制系统、飞行管理系统、健康监控系统研制。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二等奖、国防科技二等奖、国防科技三等奖、陕西省高校科技一等奖、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第二完成人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装备预研基金2项、国防863项目、科工局基础科研项目、民机预研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自然基金、深圳基础科研项目以及多项型号研制项目等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受理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人工智能领域个人专著1本,被评为京东畅销书。发表SCI期刊论文50多篇,包括IEEE期刊Cybernetics等和Automatica等30余篇、IEEE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Robotics and Automation、PHM等顶级会议、航空学报等国内顶级期刊。先后指导博士生15名、硕士研究生31名,毕业去向包括航空工业自动控制所、成飞所、商飞、一飞院、直升机所、014所、504所、中电14所、29所、28所、54所、20所、阿里巴巴、华为、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


关闭

版权所有 ©2021-2023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