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风采

首页 民航风采 >> 正文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陈杰:“是教学更是探索,我很享受教学相长的过程”

2024年03月28日   作者:   摄影:   点击:

走进陈杰教授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柜专业书籍,桌上整齐堆放着学生提交的课程作业,陈老师正埋头批阅学生的结课报告,时不时在纸上圈画批注并打分。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光线透过窗帘缝隙洒在桌面上,阳光下台面摆放的飞机模型闪耀着金属光泽,宁静专注的氛围让人不忍出声打扰。

图片

批阅时,陈老师总会特别关注学生“心得体会”部分,询及原因,他解释道:“这是我教授的实践课程——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虽然设计是评分关键,但我更看重学生的实践收获。无论是学习方法的启发、对实践课程意义的感触还是对研究内容的兴趣,我相信,在某种程度上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陈老师的课堂避免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不局限于理论传授,而是将专业理论与实际案例巧妙结合。作为专业课老师,陈老师深知自身教学定位,“不同于基础课程授课教师,我们的特色是把科研经历和工程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理论和公式,以此加深学生对工程的认知,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中做,做中学,兴趣是驱动力”的理念始终贯穿陈老师的教学,他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民用飞行器综合控制系统”和“飞行器综合设计”的课程教学中,理论+实践的课程设置,二者有效融合,发挥出1+1大于2的联动效果。理论课结合专业知识,讲解工程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行业背景和发展趋势。实践课从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等方面指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增强他们对工程实践的理解,激发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图片

谈起获得“本科生最满意青年教师”这一称号,陈老师分享了“四字箴言”——换位思考。他回忆道:“刚参加工作时,我跟学生们的年龄相仿,常常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无形间缩短了我们的距离。”陈老师一贯从老师和学生双重角度看待教书育人。授课时,陈老师会以学生视角审视内容,思考如何激发他们的课堂兴趣。“兴趣是关键驱动力,理解学生需求,‘投其所好’,更能增进学习效果。”指导研究生时,陈老师既考虑导师立场,也立足于学生需求,追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年轻学生的思想总是活跃的,受到学生的影响,陈老师乐于采纳他们的创新想法,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适航规章与管理”这门课程中,有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方案:用舞台剧形式演绎枯燥的规章实施过程。陈老师回忆:“我当时很吃惊,作为一名工科教师,我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大胆,但还是支持学生去尝试。”期末课程汇报时,学生们用舞台剧的方式呈现了工程案例和适航规章的应用,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启发,运用前所未有的创新形式展示传统知识和工程,这是一个突破,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价值。”陈老师讲述这段趣闻时,嘴角含笑,眼中闪烁着深思。

“课堂教学需结合科研实践,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陈杰老师常说,他教学尽心尽力,科研更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2007年,陈杰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时光飞逝,曾经青涩的西工大学子,已成长为民航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陈老师总结为八个字:“抬头看天,脚踏实地”。所谓“抬头看天”,就是科研应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行业痛点问题,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以国产大型运输机保持空投稳定性为例,针对这一工程实际问题,陈杰老师和团队成员合作,将这一安全需求融入控制器设计,有效解决稳定性问题,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抬头看天”有方向,“脚踏实地”有动力,陈杰老师强调:“科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每天进步一点,才能厚积薄发。”

从事教学和科研至今,陈杰老师荣获教育部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诸多奖项,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但博士毕业之初,他也曾于困难和挑战中迷茫。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与团队工作的差异让他一度考虑是否放弃个人研究,转而支持团队的主要方向,尽管这需要更多时间精力且效果未知。但陈老师最终采取了另一策略,将自己的方向与团队工作相结合,以自身所长助力团队研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由此,他还展望更广阔的未来,将自身研究、团队研究与学院、学校和国家需求相融合,助力学院、学校和国家发展。

图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已近二十载,陈杰老师始终恪守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职责,教学科研道路上稳扎稳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保持危机,保持敏感!”是陈杰老师的座右铭,也是他给予西工大学子——未来科研工作者的建议和鼓励。

(文:王雅洁 季嵩忱 图:王雅洁 审核:闫伟)


关闭

版权所有 ©2021-2023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